表面应变计是实验应力分析、结构健康监测和材料研究中的关键工具。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工程判断的准确性与结构的安全性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各种干扰因素会引入测量误差,轻则导致数据失真,重则误导结论。因此,深刻理解常见误差来源,并掌握其识别与消除方法,是每一位测试工程师的技能。
一、常见测量误差来源及识别
表面应变计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安装、环境、仪器及测量对象本身。
1.安装工艺误差
定位与方向偏差:应变计轴线与待测主应变方向存在夹角。即使微小的角度偏差,也会导致测量值小于真实值,引入余弦误差。
粘接剂影响:粘接剂层过厚、不均匀或固化不全,会传递不全真实的应变。胶层会“吸收”一部分应变,导致测量值偏低。此外,劣质或不匹配的粘接剂可能引起蠕变或迟滞效应。
导线固定不当:测试导线未妥善固定,其移动会通过“电缆效应”将机械扰动传递至应变计敏感栅,产生虚假应变信号。
2.温度效应误差
这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。应变计敏感栅的电阻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,同时,测试构件与应变计基底材料的热膨胀系数(CTE)若不匹配,即使构件不受力,也会因温度变化产生附加应变。
识别:数据表现为应变值随环境温度发生缓慢或剧烈的无规律漂移,与实际载荷变化无关。
3.电磁干扰(EMI)
现场复杂的电磁环境,如大型电机、变频器、电焊作业、高压电缆等,会在测量回路中感应出噪声电压,淹没微弱的真实应变信号。
识别:数据呈现高频毛刺、突发性尖峰或无法解释的剧烈跳变。
4.仪器及接线误差
桥路不平衡:初始桥臂电阻未调平,导致读数存在固定偏差。
导线电阻:对于长导线测量,导线本身的电阻会分压,导致灵敏度下降,测量值偏小。这在1/4桥测量中尤为明显。
接触不良:接线端子松动、氧化或虚焊,导致信号断续或产生噪声。
5.被测材料特性影响
若被测材料本身存在各向异性、不均匀性或残余应力,应变计的测量结果可能仅代表局部特性,无法反映整体平均应变。
二、消除干扰因素的策略与方法
针对上述误差,需采取系统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补偿。
1.精益求精的安装工艺
精准定位:使用精密定位模板确保应变计方向与预期主方向一致。
规范粘接:严格遵循粘接剂的使用说明,控制胶层厚度,确保充分固化。清洁表面是保证粘接质量的前提。
固定导线:从敏感栅引出点开始,将导线牢牢固定在被测物表面,避免其晃动。
2.有效补偿温度效应
采用温度补偿片:这是经典有效的方法。将一个相同的应变计(补偿片)贴在与试件材料相同、处于相同温度环境但不承受载荷的部件上,并接入相邻桥臂。补偿片会产生与工作片相同的热输出,通过惠斯通电桥的相减原理自动消除温度影响。
选用温度自补偿应变计:针对特定材料(如钢、铝、混凝土),可选择敏感栅材料经过特殊处理的应变计,其热膨胀系数与被测材料匹配,能极大减少热输出。
3.抑制电磁干扰
屏蔽与接地:使用屏蔽电缆,并将屏蔽层单点良好接地(通常在放大器端)。避免接地回路形成。
远离干扰源:合理布线,使测量线路远离强电设备和动力电缆。
使用滤波功能:现代数据采集仪通常配备低通滤波功能,可有效滤除高频噪声。
4.确保仪器与接线可靠性
初始调平衡:正式测量前,务必对应变桥进行调零平衡。
补偿导线电阻:对于长导线,需在仪器设置中输入导线电阻值进行软件补偿,或采用远程sensesensing功能实时修正。
检查连接:定期检查所有接线点的牢固性,确保接触良好。
5.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后期处理
多次测量取平均:在条件允许时,在同一测量点粘贴多个应变计取平均值,以消除局部材料特性的影响和随机误差。
设置参考点与基线:在测试前记录稳定的“零载荷”状态基线,便于后期数据分析时剔除漂移。